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程星:讲好红色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程星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

  仲冬如约而至,位于湖北东北部、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语调庄严肃穆,向每一位观众述说峥嵘岁月中难以磨灭的红色记忆——

  黄麻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14万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战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和红四方面军建军于此开启,燎原星火,不可阻挡;董必武、两位国家领导人和陈锡联、韩先楚、等二百多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从这里走出大别山,胸怀天下,救亡图强。

  黄麻映红大别山,红旗漫卷鄂豫皖。新中国成立后,以“红”字命名褒奖,改黄安为红安。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程星唱起一曲黄安民谣,将记忆线索拉回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年代。

  “从小我就喜欢听革命英雄故事,心底的红色种子早已种下并茁壮长大,能将红安的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自豪!”程星说,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慢慢的变成了红安绽放革命荣光的“红色名片”。能用讲解工作守护红安的红色历史,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赋能添彩,为老区人民传递心声,是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矢志不渝的初心与使命。

  “1927年11月13号晚10时,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黄安、麻城三万农民武装举行了声势浩荡的黄麻起义,揭开大别山地区伟大的历史变革。”

  展馆中,声光电交相演绎。随着画面一张张切换,程星用生动又饱含力量的声音,向观众娓娓道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随后一大批人、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怀着满腔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在党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从小到大,耳濡目染,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在程星心中播撒下一颗“火种”。“很多人问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因为我生在红安、长在红安,红色故事深深熏陶着我,令我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2008年,刚走出大学校园的程星成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一名讲解员。

  “记得有资深讲解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讲解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某一些程度上讲解员应该是一位口才良好的演说家,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专家,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听到这句话,让我对这份职业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每次为观众讲解,程星都希望给他们留下“知识储备好、表达能力强”的印象。

  讲解工作是讲解员与观众通过语言而发生的情感交流。起初,程星通过熟练背诵纪念园提供的3万多字的范本讲解词来给观众讲解。但在讲解过程中,程星发现,经常有观众问到她的知识盲区。“有的观众知识储备丰富,常常会把我‘问倒’;有的学生年龄小,不能用成年人的讲解方式向他们讲述红色故事。只有将‘厚厚’的党史烂熟于心,将其转化成一本‘薄书’,才能在语言中娴熟表达,将历史细节栩栩如生呈现给观众。”

  除了继续扩展和深化讲解内容,程星用心打磨讲解技艺,熟练掌握声音的运用、仪态仪表、语言语速语感等专业讲解技能和规范,力求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讲述。利用工作之余,她专注于党史专家的授课讲述,笔记本上写满了她的心得体会;遇到游客提问,她详细记录,翻阅资料,认真核实。

  时至今日,程星已完成1万多场讲解任务。为全国20多万游客讲解3万多小时的背后,凝结了程星无数汗水。

  党的历史波澜壮阔,通过积累,程星在浩瀚大海中撷取一片片浪花,挖掘整理众多资料,反复斟酌、打磨,在讲解内容上一一系统化、流程化,将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串联成一个个红色小故事,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辅以感人至深的情节,让观众如入往昔之境,切身感悟大别山精神。

  要想观众“问不倒”,只有自己“下苦功”。通过广泛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程星撰写多篇讲解文稿,让游客更好地感受红色历史,汲取前行力量。

  程星继续扩展和深化讲解内容,用心打磨讲解技艺,让参观者更好地感受红色历史,汲取前行力量,至今她在红色宣讲一线年。(代表供图)

  《一本红书里的初心》,再现革命青年张行静将1920年出版的《宣言》中文全译本带回家乡并传播革命信仰的事迹;《黄麻英烈——吴焕先》,讲述被誉为红二十五军“军魂”的吴焕先坚定信仰带领大家坚持战斗,在长征路上牺牲时年仅28岁的感人故事;《一条七十四年的回家路》,以邹开胜烈士遗骨漫长的归乡路为事例,展现了大别山革命先驱的无悔足迹和家乡人民对英雄烈士穿越时空的致敬。

  一个个鲜活壮烈的英雄人物跃然纸上,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精神犹如一束光,在革命年代拨开历史迷雾、点亮民族之魂。在为参观者讲述红色故事的同时,程星也同样被感染和触动。

  参观时,这位老人佝偻着腰,虽已不如苍松劲柏挺拔,却自有风骨。他在英烈墙前久久驻足,不愿离去。

  “我以前是名红军战士,这上面的名字都是我曾经的战友啊。感谢你,能讲述他们的故事。”看着英烈墙上镌刻的名字,老人潸然泪下。

  握住老人的手,程星的心与革命先烈贴得更近了。这是一双粗糙、扛过枪的手,这是一位眼神虽已浑浊却依然透着坚毅的老人。正是无数双这样平凡、饱经风霜的手,无数位年轻时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革命、老党员,高擎理想火炬,在苍茫大别山创造出“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用热血和生命锻造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老人的话让我忽然明白了自己的职责和讲解工作的意义——我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红色沃土的守护者、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者,历史要求我们去讲述,讲给广大人民群众听、讲给孩子们听,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程星说。

  “这是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中文全译本《宣言》,全国现存九本之一。大家仔细看,书内还依稀可见盖有红色‘张行静印’的方形私名章,书中对一些重要段落和重点句子都做了记号,让我们正真看到一个青年如饥似渴追求真理的身影。”程星介绍说,张行静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积极投身革命并毅然用鲜血铸忠魂的有志青年,他的人生定格在29岁。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当革命开出鲜艳花朵时,张行静选择用生命为之浇灌。

  斯人已去,《宣言》尚存。他用生命传承的这本珍贵的小册子,在几辈革命者手中代代相传,并继续传播着真理声音和信仰力量,激励新时代人们砥砺前行。

  听着程星的讲解,张行静等革命前辈舍生取义、奋斗不息的感人事迹令许多学生动容:

  “这本《宣言》背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年红安地区革命之所以发动起来,离不开先进思想的传播,离不开组织的建立,离不开革命骨干分子的培养,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发动。”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红安人民的骄傲。我将沿着先辈的足迹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不辜负英烈们的期望。”

  “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要时刻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练就过硬本领,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传承好大别山精神,努力学习,慢慢的提升,将来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凝望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程星不禁想象,血与火中,也曾有多少这样青春洋溢的青年,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

  信仰如磐,精神永存,初心不改。程星说:“生活在美好的新时代,孩子们仿佛离革命岁月很遥远。我期盼讲解能入耳、入心,通过给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让他们从小在红色氛围中成长,知晓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热血换来的,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程星说,讲解员的工作虽然平凡却非常有意义,历史需要讲述,要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代表供图)

  每年清明节,纪念园都会举行清明寄哀思活动。有一年,一群部队官兵在纪念碑前迈着稳健的步伐,献上手中的鲜花,寄托对英烈的敬仰与追思,一群小学生也在纪念碑前致敬默哀,胸前的红领巾迎风飘扬。他们彼此相遇,不约而同列队相互敬礼。至今程星仍清晰记得这个场景。

  孩子抬头看到的是信仰,军人低头看到的是希望。“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看到这一幕,铿锵有力的誓言在程星心中有了具象画面,她的眼眶湿润了。

  “纪念园还会结合不同时间节点举办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大家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红色血脉代代延续下去。”程星由衷地说,讲解员的工作虽然平凡却非常有意义,“要常存敬畏之心,常怀敬仰之情,赓续红色之魂,做薪火相传之事。”

  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程星来说,每一次讲解都是震撼心灵的旅程。观众虔诚的眼神、温润的眼眶,无数瞬间拼凑起来,是人民群众对党质朴而热烈的情感。

  目前,纪念园的讲解员队伍日渐壮大,“90后”、“00后”的加入都已成为常态,红色讲解的接力棒传递给了更多的年轻人。让程星更感欣慰的是,纪念园每年都有很多优秀的讲解员在各类讲解员比赛中获奖。“大家都发自内心地热爱红色讲解工作。无论是经验比较丰富的讲解员还是刚加入不久的‘小白’,我们都坚持每日起而行之,坚持加强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精进讲解技能,只为更好地肩负起红色讲解员的职责与使命。”

  “对于讲解员来说,持续创新意味着要定期推出具有新意的讲解内容,对纪念馆的陈展内容、文物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老题材要结合新背景讲,从不同角度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让红色讲解更有感染力、亲和力,赢得参观者的青睐。”程星说,要搭建赛事平台,创新讲解员培训方式,多开展红色旅游志愿讲解活动,让大家加深对红色讲解员职业的了解,让更多人积极投身到红色文化的讲解事业之中。

  随着大别山精神日益深入人心,程星和同事们不仅在纪念园内讲述红色故事,还把流动的红色讲堂设到中小学校园,形成“阵地式”讲解,让大别山精神走出纪念园的围墙,感染更多孩子。

  走进学校,程星在入团仪式上为学生们描绘一幅幅壮阔的中国革命画卷,鼓励共青团员以革命先辈为楷模,奋勇争先;什么是克己奉公、什么是无私奉献,程星在讲台前将红色文化同廉洁文化深层次地融合,让红廉文化深深植根在孩子心中;在程星影响下,她刚上六年级的儿子也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课堂之外,他经常为同学们讲解红色故事……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红安县立足于“红色传承从娃娃抓起”,积极打造富有红安特色的宣讲品牌——“小小红色讲解员”,共成立65支小小红色讲解员队伍,优选432名核心红色辅导员和766名“小小红色讲解员”核心成员,引导青少年宣讲将军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让革命故事人人能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948年8月7日的石家庄,夜幕低垂。一群人从各自居住地出发,沿着大街小巷,匆匆赶往人民礼堂。这里举行的,正是紧锣密鼓筹备了两个多月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

  会上,时任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主席董必武致开幕词。他说,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一个临时性的,也是华北一个地区的,但是,它将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因此,它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中划时代的一次大会”。

  从红安走向嘉兴南湖,再到亲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董必武见证了我国民主历程的足迹。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1964年,董必武重访南湖,赋诗一首,追念往昔。2024年恰逢董必武重访南湖60周年,由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下辖的董必武纪念馆与南湖革命纪念馆联合推出的原创展览《烟雨迷蒙访旧踪——纪念董必武重访南湖60周年专题展》正式展出。

  “创新举办这次展览,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弘扬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势,让红色故事代代传颂、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程星饱含深情地和记者说,纪念园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把理想信念的火种和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结合长期以来的讲解工作,程星建议,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特色化挖掘,进一步研究革命人物、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同时,要创新红色资源展示形式,对被动式、灌输型讲解进行改进创新,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体验感,从而助力红安红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她还建议,作为红色文化传承和宣传的重要平台,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与各大院校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红色资源更好融入“大思政课”教育体系中,实现共建共融、共建共赢。

  漫步在七里坪镇长胜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风起云涌的百年之前。古老的徽派建筑群错落有致,与曲径通幽的石板街道相映成趣,每一块青石板都诉说着岁月峥嵘。木雕花窗、青砖黛瓦,不仅尽显过往岁月,更勾勒出这片土地的革命历史。列宁市苏维埃政府在此设立“合作社饭堂”,凡持有苏区政府或红军介绍信者都可在此免费进餐;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在这里成立。

  近年来,红安红色资源与文化旅游深层次地融合,丰富红色旅游业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促进了红色旅游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推出研学培训、民宿康养、红色演艺等一系列旅游新业态,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红安的红色资源、红色精神太丰富了,要想方设法让老区人民能够吃上旅游饭。为此,我建议,要在做好遗迹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以更多的新线路、新玩法、新场景、新业态,吸引更多游客打卡红色经典,畅游红色红安。”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程星充分的发挥代表作用,进一步探索基层群众的声音和需求,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根据调研和走访情况,先后就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主题提出8件建议,助力红安助力革命老区将“基因红”变为“发展红”,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2024年3月,程星代表(左一)和湖北代表团的代表们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一起讨论会议相关议程。(代表供图)

  “曾经,红安是革命的热土;如今,红安是发展的沃土。”在纪念园工作的16年里,程星也见证了红安的发展变化。修复一处故居、打造一个景点、致富一方百姓、带活一方经济。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新动能,致富故事轮番上演。“红色+教育”、“红色+美丽乡村”、“红色+文创”等特色越来越鲜明。

  这两年全国人代会上,程星提出关于支持规划建设大悟-红安-新县高速公路、关于进一步深化东部地区与革命老区对口合作等支持革命老区创新发展、关于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建议。每一次建议的及时、高效答复,都让程星感到满满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让她增添履行好代表职责、传递好人民群众心声的信心。

  “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可以及时说出来。”走进红安县杏花乡人大代表之家,程星的一番话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据了解,杏花乡人大代表之家辐射周边43个村(社区),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载体。依托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积极开展访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活动,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献计出力。除了老旧小区改造、公路提档升级、老年人居家养老等问题,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实地调研察觉缺陷,形成建议;在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民意,汇聚更多高质量建议……2025年全国人代会的脚步慢慢的接近了,程星也在调研走访基层一线中凝练助力革命老区创新发展的新思考,为大会期间发出老区声音做好充分准备。

  每一处关怀民生的工程完工落成,每一项助力腾飞的新兴起的产业蓬勃向上,都是革命老区迎着朝阳、迈向高水平发展的铿锵步履。“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使命担当,深耕不辍,发出老区好声音,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程星相信,革命老区的发展会慢慢的好。

  阳光初照,黄冈市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在朝霞里苏醒:纪念碑巍然屹立,直插云霄;苍松遒劲,忠诚护卫着在此长眠的英烈——这里是红安红色记忆的开始。

  纪念碑旁,一尊高大挺拔的人物雕像吸引了记者注意。他手中高举铜锣,目光坚定,似要冲破一切阻碍,冲向前方。

  程星和记者说,铜锣是极具红安特色的标志。以前,一旦铜锣声响,村里所有人都会聚集起来。当年,在中国的号召下,村村敲响铜锣,家家献身革命,缔造出“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七里坪镇八一村王锡九湾,是这首经久不衰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地。1930年,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时任列宁小学校长戴雪舫为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创作了这首红色歌曲。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唱遍九州大地,从部队唱到地方,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唱到新时代,它就像一把精神火炬,在一代代人的激情传唱中,不断点燃革命情怀,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王锡九湾红军井依然清澈甘甜。图为村民从红军井中汲水。摄影/徐航

  一口百余年前红军战士亲手为村民们挖掘出的红军井依然水流汩汩,今时今日,仍旧无私滋养着村民。

  穿行在大别山,记者在思考:为什么面临枪林弹雨,这里的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为什么革命火焰生生不息,人民群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坚定不移跟党走?

  将军故里,英雄红安。程星说,在红安用心聆听,用情参观,就能深切感受红安的魅力,感知这片红色沃土的家国情怀。

  在红安一次次重温峥嵘岁月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我们接受着革命先辈的精神洗礼,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我们坚信,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不仅传承着党的革命精神,也必将绘就红安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