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电力市场化改革坚定行业信心户用光伏迈向主力能源新时代

  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文”),标志着我国新能源上网电价告别政府定价时代,全方面进入市场化交易的新阶段。

  以史为鉴,光伏行业历经数次电价变动,每一次调整都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关键转折?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其底层逻辑是什么?这一新政将怎么样影响未来光伏行业格局?户用光伏还能否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些核心问题,引发了行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回溯历史,光伏行业的发展始终与电价政策的变迁紧密相连,每一次改革都标志着行业迈向新的阶段。

  2008年至2011年,商业化电站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先后核准了4个光伏项目,采用4元/kWh的核准电价,同时启动了两批特许权招标光伏项目,采用低价竞标方式,这一系列举措为光伏行业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为探索光伏合理上网电价,我国出台了第一个地面光伏电站上网电价政策,郑重进入标杆上网电价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分布式光伏补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为户用光伏的起步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18年,“531新政”大幅下调了光伏标杆上网电价和分布式补贴,这一调整被行业视为一次“成人礼”,推动光伏行业从政策驱动逐步向市场驱动转型。2019年至2020年,我国开启了指导电价+竞争电价并举的新时期,行业在政策调整中逐步走向成熟。

  2021年,光伏行业迎来平价上网“元年”,新建项目按当地煤电基准价执行,仅用项目仍保留0.03元的补贴。2022年,户用光伏和光热示范项目补贴取消,光伏行业全方面进入平价上网时代。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攀升,传统的单一电价机制已难以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平价上网后,各地以燃煤电价收购的小时数在不断减少,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化交易慢慢的变成为共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新能源发电量的38%,2024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51.8%。

  近年来,“参与市场化交易”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家及地方多部政策中。根据规划,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本建成,同样也是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的时间节点。而近期“136号文”的出台,也标志着光伏发电全面入市的大幕已正式拉开。

  从核准电价、标杆电价、指导电价+竞争电价,到平价上网,直至如今全面市场化的新格局,这一系列政策演变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布局与支持力度,也反映了光伏行业从起步到成熟的成长轨迹,每一次电价政策的调整,都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成本下降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

  随着“136号文”发布,新能源发电正式迈入市场驱动的新阶段。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涵盖三大方面:一是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二是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三是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存量项目的机制电价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革中,官方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价格机制”“机制电价”等新概念,引发各界热议。具体来说,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后,在市场外建立差价结算的机制。对于纳入该机制的电量,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电网企业将给予差价补偿;而当市场交易价格高于机制电价时,则扣除差价。

  “光伏发电大多分布在在午间,此时电力供应大幅度的增加,市场行情报价明显降低;而在晚高峰等电价较高时段,光伏发电又较为不足。”业内专家对此分析道,光伏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后,将会面临现货交易的电价波动,而“机制电价”的引入,正是为了缓解这种市场波动,充当“稳定器”的角色。通过“多退少补”的方式,让企业能够有合理稳定的预期,从而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据了解,这种“差价结算机制”参考了英国等国的政府授权差价合约(CFD)模式。根据他国实践经验,该模式能够在保障新能源公司基本收益和理顺市场化电价机制两者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入市新规也对其战略布局、经营水平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比如增量项目机制电价通过竞价形成,能够及时反映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在差价结算环节引入“对标”,即按同类项目市场交易均价而非单个机组市场行情报价进行差价结算,意味着效率越高、效用越高的机组可获得更高收入。

  以正泰安能为代表的户用光伏领军企业,正积极顺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趋势,通过持续优化经营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为光伏行业的高水平发展树立新标杆。公司深耕户用光伏主业,持续打造“多快好省”的高品质电站,将数字化与电站开发、建设、运维管控等场景深层次地融合,大大降低行业度电成本;积极探索集中汇流、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创新模式,拓展分布式光伏的应用场景和价值空间;深度布局绿电绿证交易,在广东、浙江、江苏三大省份率先达成绿电交易实际案例;全力赋能代理商提升核心竞争力,与代理商伙伴共筑“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电力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全社会用电需求预测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国家能源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9.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根据中电联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预计到203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这也代表着,2025-2030年间,全社会用电量将维持年均4%-6%的持续增长趋势。

  与此同时,全球能源供给体系正加速向清洁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国际太阳能协会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变成全球上顶级规模的装机电源。而在我国,光伏装机占比已达到25%,稳居全国第二大电源。

  需求端的持续增长与供应端的低碳转型,共同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户用光伏作为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交汇点,近年来发展尤为迅猛,已日渐成为中国能源转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下户用光伏市场拥有超过1600GW的庞大容量,预计可安装户用光伏屋顶超8000万个,目前渗透率仅为10%左右,仍然具备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

  “尽管新政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长久来看,户用光伏未来一定是持续向好的。”在日前召开的2025分布式光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论坛上,正泰安能光伏星户用光伏事业部总经理刘圣宾如是说道。同时他也呼吁,各省尽快出台电力市场化交易细则,减缓新老政策过渡期内的行业震荡;企业加强自律,避免内卷式竞争,以实际行动促进分布式光伏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过往十余年间,中国的户用光伏市场,已历经数次激荡。从大幅补贴到平价上网,从保障性全额收购到进入电力市场交易,这也是户用光伏行业逐渐“成熟”并担负责任的必经之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全国范围内户用光伏入市已是大势所趋。虽然各省电力市场化交易细则尚未明确,行业依然面临诸电价波动、政策过渡等诸多挑战。但能确定的是,在“双碳”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驱动下,户用光伏依然会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主力能源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