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2025双碳领域着重关注的十二大方向!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开启之年,双碳目标提出也将迎来五周年。

  在多个领域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风口,以确保实现既定的环境目标,并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12月13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会议指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2025年将迎来绿色工厂、超级能效工厂与零碳工厂的建设风潮!二、零碳园区

  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

  未来,国家层面有望出台零碳园区的指南或标准,为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明确指导。企业应热情参加标准制定过程,了解规定要求,以便在园区建设中抢占先机。同时,通过示范园区的建设,公司能够积累宝贵经验,为后续的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国家层面逐渐完备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部等15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两个《方案》均将制定重点产品类别的碳足迹标准作为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的第一个任务,并对目标和路线图进行了明确,总结如下:

  在目标上,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并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规则制定。

  在重点任务和路径上,在国家层面制定出台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在国家通则标准的指导下,开发重点产品类别规则标准,由工信部牵头主导,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

  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对外发布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以下简称“国家通则标准”),作为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国家通则标准,为各行业类别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了基础框架和编制依据。随后,工业与信息化部在11月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对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发布的工作程序、采信规则、编制要求等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明确。同时,将2027年的重点产品核算规则标准的目标数量从100个提高至200个,并对重点产品类别逐步优化聚焦至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

  2025年1月15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提升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上的水准,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业与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工信部联节函〔2025〕13号,以下简称《清单》)。

  《清单》坚持系统推进、急用先行的原则, 共推荐15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涵盖钢铁、铁合金、乙烯、阴极铜、铅锭、锌锭、工业硅、水泥、石灰、平板玻璃、陶瓷、锂离子电池、手机等工业产品,为企业、机构提供统一规范的规则标准,支撑带领企业低碳改造,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增强绿色低碳竞争力。

  随着碳市场的扩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企业将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将催生大量的碳管理、碳交易等业务需求,为相关公司可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应提前布局,培养专业人才,提升碳管理能力,以应对马上就要来临的市场变化。

  根据《扩容草案》,2025年底前,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或将完成首次履约工作(2024年度);2027年前,三个行业配额分配采用绩效评价法,企业履约压力较小。在不考虑新纳入行业履约优惠政策的前提下,三大行业缺口率设置大概率小于发电行业缺口率(0.6%),具体则将根据行业利润有所调整。本文推想电解铝、水泥、钢铁碳配额缺口率可能分别设置为0.5%、0.1%、0.1%,粗估三个行业2025年配额缺口约330万吨。

  综合发电行业碳配额缺口与新纳入行业碳配额缺口,预计2025年全国碳市场整体缺口约为0.4亿吨,2025年底配额累计盈余3.4亿吨。

  与电力行业相比,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众多。这一些企业在碳市场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成为碳交易的主体。非公有制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热情参加碳市场交易,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项目也是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随着第二批、第三批CCER项目的发布,建筑、农业、林业等领域的减排项目将有机会获得认证并纳入碳市场交易。企业应关注CCER项目的开发动态,热情参加项目申报与认证工作,为企业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预估企业将使用约500万吨CCER用于发电行业2024年度履约清缴。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后登记的CCER(简称“新CCER”)可用于抵销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参考市场消息,2025年一季度将有超过2000万吨的新CCER获得登记。不过,在配额结转规则下,新CCER大概率只会被用于实际缺口抵销清缴,而使用新CCER置换配额是不划算的,因为新CCER没有有效期。只有当CCER价格2026年低于配额价格2026年的60%,购买新CCER进行抵销以置换配额才是有利可图的(表1)。综上所述,本文猜测约有500万吨新CCER会被用于发电行业2024年度履约清缴。

  绿电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随着多个顶层设计型文件陆续出台,绿电、绿证市场热度陡增。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47.56亿个。其中:风电19.73亿个,占41.48%;太阳能发电8.86亿个,占18.63%;常规水电15.24亿个,占32.04%;生物质发电3.67亿个,占7.72%;其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649万个,占0.14%。

  2024年绿证的价格因生产类型和交易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上半年绿证的交易均价为9.6元/张,6月挂牌交易成交均价为7元/张。同时,市场预期2024年11月交易的绿证价格也有所预估,其中集中式项目绿证价格为4.95元/个,分布式项目绿证价格为5.23元/个,生物质发电绿证价格为4.49元/个。

  之前发生的主要矛盾是:一边是源源不断签发、长期积压的绿色电力证书市场,另一边是供不应求的绿色电力市场。

  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绿色电力需求旺盛的区域,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更加明显。

  简单来说,就是出现了卖不掉的绿证和买不到的绿电这种对立现象,有对立也有机会,绿电交易规模受限的问题任旧存在,主要受到电源供给、输电通道和交易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导致一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在本地消纳时未能以绿电的形式出售,而转变为绿证的形式。此外,绿证市场存在存量过剩的问题,价格因素也要进一步优化。

  还不是那么火,也有很多企业在做,去年也有一些朋友在问,市场之间的竞争还不是很激烈,各地也在逐步开展,有兴趣的朋友可布局。

  2024年12月23至24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作工作报告。会议明确了2025年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其中一个就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各个赛道的头部和准头部企业,或面临出海和供应链要求减碳企业都有硬性需求!

  《中国碳管理服务市场规模预测报告》显示,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包括政府和企业侧)在2025年将达到1099亿元,2030年将达到4504亿元,2060年将达到43286亿元。其中产品碳足迹软件和咨询业务的占比都将快速地增长,碳交易以及低碳产品佣金的收入也将占据较大份额。

  12月31日,工信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指出:

  到2027年,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装备支撑和技术推广取得积极进展,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工业绿色微电网、船舶、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示范应用,形成一批氢能交通、发电、储能商业化应用模式。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力强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产业集聚区,以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