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FIE Research Article:北京理工大学沈俊教授、河海大学华昊辰教授——考虑联合电力和热需求响应的能源站低碳协同双层优化

  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河海大学合作,开发了一种开创性的双层优化策略,用于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PIES)。这一策略整合了电力和热需求响应,明显提高了能源站的经济效率和低碳运行。

  全球对碳中和的推动加速了向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转型。然而,这些能源的固有不可预测性和变化性给综合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垂直整合市场交易结构未能充分解决能源站和用户之间复杂的互动和协作关系,导致经济和环境结果次优。

  研究团队引入了一种新颖的双层优化框架,涉及能源站和用户在协作决策过程中的参与。上层代表能源站,确定电力和热能的销售价格、能源供应设备的输出计划以及电池储能的操作状态。下层由用户组成,通过需求响应调整他们的电力和热能需求。采用了差分进化和二次规划(DE-QP)的组合来解决能源站和用户之间的互动策略。

  模拟根据结果得出,与传统结构相比,所提出的策略有效地将能源站的收入提高了5.09%,用户的消费者剩余提高了2.46%。在能源站引入沼气作为可再生燃料源,减少了对不可再生天然气的依赖,增强了天然气供应和电力生产的稳定性。分阶段的碳交易策略进一步激励参与者减少碳排放,导致碳交易成本减少了5.23%,碳排放减少了2.54%。

  这项研究解决了对更高效和可持续能源系统的迫切需求。通过将传统的垂直整合互动模式转变为热电协作互动模式,使能源站能够更灵活地适应用户能源需求,并鼓励用户改变他们的能源消费行为。双层优化策略不仅提高了能源站的经济绩效,还通过减少碳排放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性。

  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期从事新型制冷与极低温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围绕最具潜力替代传统蒸气压缩制冷的全固态磁制冷技术,开展了“材料、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全链条研发工作。发明了高性能磁制冷材料,突破了基于多层结构磁工质的耦合制冷关键技术,研制出新型复合制冷装备,实现了磁制冷的工程应用,为磁制冷技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7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5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2021年获第三届科学探索奖,2020年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8年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7年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目前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副主编,中国稀土学会稀土磁制冷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从事用能互联网方向研究。

  担任IEEE PES Analytic Methods for Power Systems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科院期刊中心青年专家团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力》《电力建设》《南方电网技术》青年编委、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学技术创新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项目一等资助(第70批全国电气工程学科唯一的一等资助)等。累计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IEEE 亮点论文1篇、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5篇;参与撰写中英文著作3本,授权发明专利14项。撰写“能源互联网定义”英文词条被互联网百科全书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the Internet收录。主讲的硕博士生全英文课程《综合能源系统》入选河海大学留学生线上品牌课程。

  获得荣誉包括: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委组织部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优秀挂职干部,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科技镇长团荣誉团员,南京市江北新区科技人才工作顾问,清华校友总会博士后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第三十届理事会杰出工作奖,英国利物浦大学杰出职工成就奖等。

  Frontiers in Energy是中国工程院院刊能源分刊,高教社Frontiers系列期刊之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致力于发表能源领域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交叉性”的原创研究论文、综述、展望、观点、评论、新闻热点等。

  Frontiers in Energy免收版面费,且对于录用的文章无偿提供语言润色以保障出版质量。进入外审的稿件(不包括评论、新闻热点等短文),第一轮审稿周期约30天,从审稿到录用平均60天。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只是出于传递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若不希望被转载或者可以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揭秘月壤固化成形技术,探索月球基地建造 Engineering

  岳建民院士团队:黄花三宝木中高度芳香化的降二萜异源二聚体及其单体 Engineering

  重庆大学与阿尔伯塔大学联合研发:基于全对称型TRMPC的无人驾驶车辆安全运动规划控制框架 Engineering

  蚕丝基生物材料的精准和功能性组装的3D打印策略 Engineering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SAR探测赤道电离层闪烁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