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彰显经济发展清洁底色

  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步伐显著加速,新能源占比不断的提高,为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注入了绿色新动能。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国家能源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9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9亿千瓦,同比增长48.0%;风电装机容量约4.9亿千瓦,同比增长20.3%。

  此前印发的《“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在内蒙古,达拉特旗“黄河几字弯”200万千瓦“风光火储氢”一体化能源基地项目一期成功并网,总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包含240万千瓦光伏、100万千瓦风电、60万千瓦火电及储能设施,年发电量可达8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2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0万吨。

  在浙江,首个采用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商业化项目——舟山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总装机容量达54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0万吨。

  在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的同时,重点领域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替代应用也在加速推进。山东一家钢铁企业启动了150万吨规模的氢冶金示范项目,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解水产生的氢气进行炼铁,明显降低了碳排放。而在广东的一个大型物流园区,电动重卡和氢能叉车已成为运输主力,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业内专业的人建议,应引导工业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丰富、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有序转移,促进工业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推动绿色工业微电网的建设与应用,扩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中低温热利用领域的应用场景范围,并积极探索建设集风光储氢于一体的新型能源基地。

  技术创新是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我国在太阳能光伏转换效率、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储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可靠性,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青海格尔木盐湖光伏基地,依托当地的丰富光照资源,建设了50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结合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实现了光能与电力需求的智能匹配,大幅度的提高了供电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在天津,一座现代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高效焚烧处理生活垃圾,每天可处理垃圾2000吨,产生的电能相当于120万家庭一天的用电量,同时,通过先进的分离技术,将垃圾中的油脂提炼出来,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剩余废弃物则转化为沼气发电,日均发电量超过40万度。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需要与传统能源系统深层次地融合,构建一个灵活、高效的能源体系。”上述专家觉得,需全力发展储能技术、需求响应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以更好地应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波动,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表示,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借助数智化手段能够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所有的环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同时,推动能源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企业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