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服务是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国外大型能源电力企业加快布局综合能源服务市场。随着先进信息技术的慢慢的提升、能源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1年度“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状况”专题调研成果指出,综合能源服务要创新技术商业模式,打造典型示范项目。针对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积极开展市场推广;重点聚焦典型应用场景,高标准谋划一批能够切实服务用户降本增效、具有广阔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能源服务典型项目。
安洪光:综合能源服务是一种提供面向终端的能源集成或创新解决方案的新型能源服务方式,具有综合、互联、共享、高效、友好的特点。综合能源服务涉及面十分普遍。目前主要的综合能源服务形式有能源组合供应式服务、新技术/新模式融合式服务、系统集成式服务等。
国内综合能源服务发展迅速,业务模式不断拓展。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其他能源企业、社会资本抓住新电改和经济结构转型新机遇,从不同切入点积极探索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实现能源基础设施互联、能源形式互换、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数据互通、能源分配方式互济、能源供给与消费商业模式互利。
安洪光: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国家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互联网+”智慧能源、增量配电网、微电网、节能与能效诊断、新型储能等方面出台有关政策,推进综合能源改革试点建设,为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需求将逐步扩大。相关研究表明,2020~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0.8万亿~1.2万亿元,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1.8万亿元。
电力、油气等能源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为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全面发展构建良好政策环境。先进信息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将打通不同能源行业间的科技壁垒,为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业态创新提供更丰富的技术方法。互联网与传统能源的融合,还将推动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实现线下资源整合和业务落地开展,共同打造“共建、共赢、共享”的综合能源服务生态圈。
安洪光: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按不同功能对象可划分为区域型项目、园区型项目、楼宇型项目等;按不同服务内容可划分为能源供应型项目、节约能源改造型项目、平台服务型项目等。目前典型的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包含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非投资类商业模式、投资建设运营类模式等。通过对多个典型项目的调研,我们得知,各电力企业积极采用多能互补技术,结合项目所在地的不同政策,探索不同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模式,部分项目拥有非常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合来看,综合能源服务应该成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重点在于因地制宜的多能互补、提高效率和节约能源。对于部分发展前途较好的项目,可采用冷、热、水、电、气等能源一体化供应,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能源管控,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内容,提升能效水平,降低用能成本。
安洪光:我们调研分析认为,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建设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综合能源服务行业缺乏整体发展规划,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二是能源行业各领域各子系统间存在行业壁垒,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三是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不健全,商业模式不成熟,缺少高标准的示范项目;四是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生态圈尚未形成,企业间的沟通合作不强,缺乏专业跨界人才。
安洪光:我们主要从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综合能源服务有序健康发展。建议将综合能源服务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并协调好与分领域规划的融合,完善相关鼓励政策。地方能源主管部门秉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的原则,依据真实的情况提供各种政策支持,构建“政策鼓励、市场主导、示范先行、有序发展”的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格局。
二是破除行业和区域壁垒,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场机制方面,在电力现货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的机制构建过程中,应加强与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的有效衔接,提升市场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价格机制方面,构建并完善“市场主导、政府指导”的价格形成机制与调节机制。运营机制方面,鼓励以多元股权投资、混合所有制等形式推进能源一体化供应,支持建设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
三是加强相关领域研发技术,加大宣传,发挥各方积极性。加快建立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创新技术商业模式,打造典型示范项目。技术与商业模式方面,针对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蓄冷蓄热、分布式光伏等较为成熟的技术,以及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综合服务等商业模式,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推动共性关键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提升项目盈利能力。示范项目方面,重点聚焦医院、高校、办公楼宇、产业园区等典型应用场景,高标准谋划一批能够切实服务用户降本增效、具有广阔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能源服务典型项目,在行业内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四是加强沟通合作,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推动能源电力产业链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发挥行业协会平台、桥梁、纽带等功能作用,搭建综合能源服务平台,打造风险共担、互利互惠的综合能源服务生态圈。加强产业链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能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可增设综合能源服务职业资格认定,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