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建筑能这样减碳:用能柔性化、过程低碳化、设计绿色环境健康运维智慧化

  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能建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能建城发)等单位的代表近日就绿色科技住宅发展的新趋势展开专题研讨,与会嘉宾认为,建筑领域碳中和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应遵循用能柔性化、过程低碳化、设计绿色化、环境健康化、运维智慧化的原则。

  2022年11月,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指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学技术创新要紧密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需求,以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科学化水平与城市运行智慧化水平,引领住房城乡建设低碳转型,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全面支撑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旭东介绍说,建筑碳排放的大多数来自包括:一是直接碳排放,直接燃烧化石能源导致的碳排放,如燃煤、燃气、液化石油气等;二是间接碳排放,使用火力发电的电能或热电联产热能造成的碳排放;三是隐含碳排放,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等过程造成的碳排放。他认为,未来建筑用能需求侧应大力推动建筑节能,不断降低能源需求,提升电、热、冷之间的转换效率,减少相关成本,同时通过储能(电、热、冷)以及末端可调控的用能方式平衡供需矛盾。

  “建筑用能柔性化、过程低碳化、设计绿色化、环境健康化、运维智慧化,可助力实现我国建筑领域减碳节能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标。”杨旭东说,用能柔性化是通过开发利用建筑内各种冷、热、电灵活性资源,实现与电网柔性互动,推行“光储直柔”新型建筑是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过程低碳化是在设计、施工建造、运行及拆除阶段实现全生命周期节能降碳;设计绿色化是采用多目标导向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环境健康化是运用新一代人工环境操控方法打造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运维智慧化是基于建筑实际运行数据和物理特征,引入先进控制理念和技术方法实现以低碳节能为目标的智慧调控。

  据了解,上述规划发布以来,各地围绕城市功能宜居、绿色低碳、智慧人文的发展需求,积极以科学技术创新开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赛道,搭载科技硬核的精品项目相继涌现。

  以南京市建邺区为例,该区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中,明确了国际生态低碳建设样板区的战略定位。2023年建邺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提升新建住宅建设标准,支持中能建河西南G29等项目建设“六恒”住宅,奥南区域建设智慧健康“未来社区”,持续打造南京高品质住宅、高品质社区标杆片区。

  能建城发南京事业部总经理秦淑岚介绍,中宁府(河西南G29项目)着力推进绿色建筑、低碳排放等关键技术攻关,依托“绿色+”“能源+”“数智+”研发创新优势,一体打造高质量舒适健康科技住宅,项目围绕“开源节流”(降低能源需求、增加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从“绿色、装配式”两个维度出发,住宅达到绿色建筑三星和预制装配率50%的双重标准,碳排放强度在《建筑节能与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基础上降低12%以上。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应用方面,该项目实现100%冬季供暖热源、100%生活热水、75%夏季空调冷源采用地源热泵,100%楼栋设置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记者了解到,建筑与工业、交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主要领域,我国的建材生产、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建筑的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体碳排放的四成以上,运营过程中的能耗更是占建筑能耗的七成。建筑行业减碳潜力巨大,转变建筑领域发展模式、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有效实行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可谓任重道远。

  视听电子产业迎新机遇:到2027年培育若干千亿级细分新市场,支持AI企业研发视听应用大模型

  社保基金会:持续加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领域的投资力度

  财政部、证监会发布关于强化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推进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通知

  财政部、证监会发布关于强化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推进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通知

  社保基金会:持续加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领域的投资力度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