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着力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此,各个层次的电力规划该如何编制?电力企业围绕规划应在哪几个方面着力?9月27~28日,由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南方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联合主办的2022中国电力规划发展论坛(第九届)在北京召开,多位专家在会上就电力规划问题发表看法。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赵洪磊表示,应立足我国能源禀赋和电力高水平发展需要,围绕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持续做好电源接网工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调度体系,优化新能源交易和消纳模式;应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关键技术,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集中力量开展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研究;持续研究能源转型成本合理疏导机制,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优化电力市场体系的意见建议。
南方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陈旭表示,应发挥电网核心枢纽作用,协同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通过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加快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加快用电需求智控、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示范成果,全方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战略发展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念木认为,抽水蓄能是实现“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抽水蓄能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要重视产业链协同、布局合理性、价格机制实施细化、前期工作质量等问题。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科技信息装备事业部总经理裴爱国表示,大规模储能应用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标志,新型储能与抽水蓄能将发挥互补作用,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支撑用户侧灵活低碳用能需求方面,新型储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吕晨光建议,地方层面储能政策对储能项目的落地实施有直接影响,但时效性较短,需出台针对新型储能的长效机制。应积极推广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各种储能全面参与多样化的电力市场,例如支持用户侧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尽快开放更多的跨省辅助服务市场等。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院级)胡明建议,要着力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受端地区建立煤炭保障基地,尽快扭转煤电建设积极性不足状况,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核电布局建设,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加快推进长时储能布局建设,大幅度的提高需求侧管理能力,积极开展行业间能源利用耦合发展。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谢宏文建议,按照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三位一体”整体规划思路,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坚持西部、东部并举,集中式、分散式并举开发。
国家能源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赵新一认为,目前应着力解决新能源发展与能源保供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新能源项目开发成本高企、电价定价机制和疏导机制需要改革、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亟待加强、传统能源的基础性地位需要重视等。
华能集团规划发展部副主任李健平表示,“十四五”期间,华能集团将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煤电实现转型发展,气电及其他清洁能源发电择优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做强做优,煤炭产业优化发展,加快境外产业全球市场开发布局。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张东晓认为,智慧能源系统面临高随机性、多尺度、多来源、高噪音等问题,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一定要通过融合不相同的领域中的算法,解决能源领域的共性问题。实现“双碳”战略的重点是优化能源结构,核心在于供需平衡,因此,对供给(如光伏、风能)和需求(如电力负荷)做准确预测十分重要。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可以综合利用优化调度、随机建模、时空序列预测、多尺度分析和科学机器学习等技术方法,实现自动闭环优化,平衡电力供给与需求,进而推动电网从“源随荷动”转变为“源荷互动”,从“以冗余保安全”转变为“降冗余促安全”,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表示,远距离大电网输电不足以满足城市的脱碳需求,城市呈现新的负荷特性,降低城市碳排放须立足于城市自身,要充分挖掘用户侧灵活性潜力,以数字化应用推进多种能源协同、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实现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优化配置,更好地连接电源与用户,促进能源系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能效监控事业部副经理池颖英表示,人工智能遍布电力行业发、输、变、配、用、调度等所有的环节,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助力电网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双碳”目标实现进程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