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国家级滕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对新能源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坚持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锚定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推进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加快先进的技术推广应用,全方面提升全省新能源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夯实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根基。力争到2027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不断汇聚,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关键技术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重点领域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突破60项以上标志性技术、产品和装备,引领新能源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发展。

  ——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建立国家级、省级、区域级创新平台梯次联动的创新体系,建成50家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系统提升全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快集聚。打造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领域专家为主体、青年人才为骨干的人才队伍体系,引进培育20名以上国家级、50名以上省级高层次人才,初步建成新能源领域人才集聚“强磁场”。

  1. 风能技术。加快高性能低成本主轴承、发电机、叶片、超高塔架等核心部件研制,开展高可靠性风电整机研发和应用。研究海上风电场稳定控制与安全运行技术,攻关风电高效可靠输送技术,推进风电机组智能控制、数智运维等技术研究。到2027年,实现风电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力争具备海上20MW级/陆上12MW级及以上风电整机制造能力。

  2. 太阳能技术。突破高效晶硅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研制高性能真空镀膜、原子层沉积等核心装备,开发光伏组件量产工艺。加快突破光伏发电高性能并网控制技术,研发新型主动支撑型光伏逆变器。开展智能化大型光伏电站、海上光伏等应用。到2027年,光伏电池关键材料、设备及组件自给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光伏电池实现规模化生产及应用。

  3. 核能技术。加快核级材料、关键装备等技术开发,推进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技术升级,加快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技术试验验证。推动智能化技术在核电站设计、建造和生产运维等环节的应用,打造智能核电厂。开展核能长距离供热、海水淡化、制氢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核能多元化发展。到2027年,核能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代及以上自主先进核电堆型实现规模化发展。

  1. 氢能技术。研发高效率、长寿命电解水制氢装置及关键材料,突破海水制氢、副产氢规模化纯化技术,以及高压氢气储运、固态/液态储氢等技术。研制高效低成本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展多场景应用。建设氢能多场景融合智慧管控数据平台,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同发展。到2027年,全省纯氢供应能力达到10万—20万吨/年,燃料电池产品装机量超过500MW,全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备。

  2. 储能技术。开发宽温域、长循环、高倍率锂电池;加快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研制。推动压缩空气、重力等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快熔盐储热等多元化储能技术发展。开展储能测试装备、高低压储能变流器、储能电站能量管理系统等研发与集成应用。到2027年,实现新型固态电池研发突破,液流等电池大规模应用,压缩空气等储能能量密度显著提升,储能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

  3. 生物质能技术。开展新一代生物质废弃物热电联产技术研究。推动生物质定向转化液体燃料、非食用油脂制备航空煤油等非电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形成生物质生产低碳能源产品的技术体系。开发生物质与绿电耦合制备醇醚材料技术,开展制备高分子材料全产业链技术攻关与应用。到2027年,基本形成生物质多样化利用新格局,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1. 地热能技术。研究中深层地热能勘查技术,加强超长重力热管、相变材料、高效取/换热技术等的研究应用,推动单机容量MW级以上地热发电系统关键设备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开展干热岩地热能开发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动“地热+”验证应用。到2027年,地热能配套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地热能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2. 海洋能技术。开展水下动密封、耐久性高频液压、防腐防污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波浪能、潮流能的大容量、高可靠、低成本装置,依托省内现有风电场,开发风—浪同场、浪—流联合等发电技术,探索温(盐)差能发电技术,海洋能电力输出达到兆瓦级水平。到2027年,波浪、潮流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新能源高效消纳与主动支撑技术。攻关多场景构网控制、多尺度有功支撑等主动支撑技术,研制主动支撑型变流装备。开发新型电力系统主动支撑资源实时评估与动态配置技术,研究电能质量智能感知与灵活控制技术,开发评估与管控平台。到2027年,形成系统性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建设模式,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显著提升。

  2. 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展风、光、氢、储等多能源系统统一建模、源荷智能预测、优化运行与控制、虚拟电厂与能效提升等技术攻关,研制通用化、智能化的多能源管控系统及能源路由器等核心装备。开展新能源多能融合验证应用,推动“电、热、冷、气”等多异质能源横向利用及“源、网、荷、储”纵向一体化协同。到2027年,形成一批支撑新能源多能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

  3. 新型与传统能源融合互补技术。开展基于分布式新能源的智能微网与大电网高效互补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新型储能耦合火电机组系统集成技术,提升火电机组运行灵活性。研制纯氢/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和分离关键设备,加快掺氢、掺生物质等高效低碳燃具技术和装备研发,发展绿氢与石油炼化、煤化工等融合减碳技术。到2027年,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取得新突破。

  1. AI强化的新能源数据获取与分析技术。研发装备级、场站级海量运行数据无损获取的通讯网络架构及协议,研究基于“云—边—端”多时空尺度分层计算的高效、低成本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开发新能源场站数字孪生系统。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实时数据交互与分析系统在兆瓦级场站、分布式电站开展应用。到2027年,形成高效智能的新能源数据管理体系。

  2. AI强化的新能源系统运行技术。研究新能源系统的多任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技术。研制新能源发电、储能、柔性充电的数智化并网变流器,开发新能源并网集群智能管理平台。到2027年,形成融合人工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管理平台及新能源基础装备,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一)深化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布局。围绕新能源发展亟需的材料、装备等,鼓励省内高校院所加强学科调整设置,新增博士点、硕士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泰山人才工程等,精准引进新能源领域亟需的人才(团队)。深化“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定期更新企业技术需求榜单,定向引进急缺人才开展联合攻关。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推动更多“从0到1”的突破。依托省科技攻关项目、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等,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协同攻关,每年突破20项关键技术。发挥新能源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加快产出重大成果。鼓励新能源领域符合条件的单位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打造新能源领域梯次衔接的创新力量。(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化成果转化应用系统化推进。深入实施“氢进万家”“核动未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科技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引领性重大技术与装备。开展“云储能”建设试点,有序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鼓励各方参与制订新能源领域国家相关标准,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深入开展高校院所专利盘活工作,推动相关专利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产业化落地。依托山东科技大市场,开展“山东好成果”新能源领域路演,为高价值专利转化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领域重大成果,按规定认定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高校院所开展专利“先使用后付费”。推动区域规划类、产业规划类、企业经营类等专利导航建设,助力新能源领域企业精准定位技术方向。(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能源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三)深化创新主体规模化培育。培育一批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实施一批新能源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等政策作用,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壮大。推广绿色金融,加强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社会资本等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动机制,探索通过“拨改投”“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向科技型企业倾斜。(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化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在省委科技委领导下,加强新能源领域科学技术创新,统筹解决新能源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有关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各市要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强化工作落实。定期对行动计划推进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强化责任落实,做好跟进研究和政策完善,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牵头单位: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