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南财对话|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聚焦关键重点领域与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月18日,广东在深圳召开全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聚焦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这个关键话题。大会期间,围绕人才如何支撑广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的众多代表参与讨论。

  广东如何优化人才配置,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集聚世界一流高层次创新人才,从而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增添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动能?围绕人才、科创、产业如何进一步助力广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会前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

  华南理工大学极具创新基因,早在1999年就在全国率先系统提出“三创型”人才教育培训目标,把培养敢创新、会创造、能创业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使命。毕业生中涌现出了李东生、曾庆洪、李永喜、何小鹏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华南理工大学也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

  “近年来,学校每年约有80名学生选择创业,带动数千人就业。”张立群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除了鼓励学生创业,在培养能力方面,华工还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层次地融合,比如开设人工智能等通识课,同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培养复合型人才。

  南方财经:人才教育培训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方面,高等教育院校应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张立群: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要让青年学生普遍成才,但现在高等院校要聚焦国家战略和关键重点领域与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培养出一批拔尖的创新人才。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通过推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培训“强基工程”项目、集成电路领域人才教育培训“强芯工程”项目、未来技术原创人才教育培训“未来同行”项目、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训“国际法治”项目、国际组织精英人才教育培训“全球胜任”项目等,加强关键领域急需人才教育培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华工模式”。2023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组建超级机器人“珠峰班”,建设集成电路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进入关键领域有组织人才教育培训国家队。

  针对上述领域,学校加强人才引育、创新教师聘用制度等,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师资保障。同时聚焦关键领域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例如,针对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发挥企业育人的能力,同时又要提升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协同育人,安排包括双导师制或者多导师制,小班上课等教学改革。

  另外,华南理工大学还很重视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探索“双向国际化”教育。人才自主培养与国际化教育并不冲突,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世界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探索以“在地国际化”为主、学生海外交流为辅,加快构建自主程度更高的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

  南方财经: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华南理工大学做了哪些探索?

  张立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面对一系列前沿、尖端、复杂而又综合的新知识、新问题,必须依靠多学科交叉融合来认识和解决。为此,学校制订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施方案,设立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专项、交叉学科研究项目,推进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创新“新工科交叉学院+高端交叉研究院+公共先进仪器平台”学科建设模式。

  目前,学校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加强新工科布局;大力强化医工交叉融合,建设华工多家附属医院,加快发展新医科;支持马克思主义学科,推进区域国别学、乡村振兴学等新文科建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立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并设立相关交叉学科。

  张立群:自2009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就以第一完成单位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这主要是得益于多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一直努力强化政策支撑,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产出有价值的专利,同时唤醒有价值的沉睡专利,转化为生产利器。

  例如,2015年,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华工十条”,从创新创业、岗位评聘等方面全面支持和鼓励老师开展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70%-95%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团队;2017年,学校首次设置了成果转化类教授。近五年,有超1000项专利实现转化,大约8成落地广东,惠及省内18个地市400余家企业。

  南方财经:你认为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方面,高校肩负着什么样的重任?广东高校该怎么样做?

  张立群:过去,我们从始至终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与技术,通过改革开放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下一个阶段,不能再靠模仿或者跟随式创新了,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很多的大企业在内,都要有更多的自主创新的产品、技术或范式。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的生力军,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广东很多高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下,高校也肩负了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迎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广东的高校要夯实科学技术创新的大平台,围绕国家战略与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国家级创新平台更多地落户广东,聚集创新资源,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广东科学技术创新整体实力。

  广东的高校要构建与广东产业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模式,围绕战略性产业和创新生态链建设,着力探索区域与高校全要素协同创新高水平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打造深层次地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广东模式,有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赋能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广东高校还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特别是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加强完善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机制,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构筑优良的科研生态环境,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正聚焦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加强在新能源、超级机器人、主动健康、海洋工程、AI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谋篇布局,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多学科”的有组织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进面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不断的提高服务支撑大湾区高水平发展的能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成果转化“湾区模式”。

  南方财经:身为院士、科学家、科技领军者,你怎么看广东高水平发展的信心和底气?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在这方面的观点和思考?

  张立群: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田,拥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当前,粤港澳三地正携手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这也是广东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东是经济第一大省,经济总量已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实力。这里集聚了腾讯、华为、TCL、广汽、粤芯半导体等一大批优质的企业,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以及港澳的一批高校,源源不断输送了人才,这些都是广东高水平发展的底气。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坚决在新时代走在前列 新征程勇当尖兵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以二次创业奋进姿态 大干十二年 再造新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