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2024年度十大热点人物事迹+高分素材范本!

  2024年,我们正真看到“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一生只为诗词这一件事而来;李子柒断更三年,归来依旧是“顶流”;巴黎奥运会圆满落幕,樊振东顶住巨大压力捍卫国球荣光,郑钦文用实力为自己加冕“Queen Wen”……

  今天,调研君将为你盘点2024年“最”值得记住的10大年度人物,一起来回望精彩的人物故事,收藏一实用的精华素材吧!

  2024年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叶嘉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对于诗词的热爱,她是“情之所在,不能自已”。年过九旬时,她仍颤颤巍巍地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不知疲倦。她认为,这是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

  这位享年100岁的世纪老人,一生经历了太多颠沛流离。生于动荡,长于战乱,少女时期丧母,漂泊海外教书,人到半百又经历丧女之痛,形容枯槁。“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凭借从诗词中汲取的力量,她走过阴霾,终于了悟,决心放下“小家”“小我”,寄情诗词的薪火延续。她飞越重洋跨国授课,直近夕阳,才终于落叶归根。她捐出3500多万元积蓄,成立“迦陵基金”,志将中国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身若浮萍的她,唯一能够抓住的蒲草便是诗词。这是她的处世之道,也是她的精神居所。

  如今,叶嘉莹之所以被世人追忆,不仅因为她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上的卓绝贡献,更因为她深沉坚韧的品格。她的一生映照出“弱德之美”——历经苦难却始终在困境中持守信念,以诗词为舟闯过人生的风浪,为他人点燃精神的明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士的高尚人格承载着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即便命运的风雨激荡不休,也不能将其冲蚀磨洗。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的叶嘉莹,抛却个人得失,搭建了以诗词为媒沟通世界的津梁,让东西方学者共享典雅的诗风词韵。她用一生诠释了士的真谛,为后人点亮了一盏不熄的精神明灯。

  北京时间2024年8月4日,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27岁的樊振东4比1战胜瑞典选手莫雷加德,斩获金牌,实现职业生涯首个大满贯,成为全世界第三位超级全满贯得主。

  国家队最不缺的就是天才,但年少成名的樊振东是公认的“天才中的天才”:15岁进入国家队、17岁成为中国男乒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19岁成为奥运会替补队员……在身边人看来,似乎没什么可以阻挡这个刻苦型天才的成长。然而,在东京奥运会周期,樊振东也体验到了翻山越岭的艰难:从2017年连续屈居亚军的低谷期,到对战马龙胜少负多的挣扎,即便史无前例地达成世界杯三连冠,也要面对东京奥运会男单决赛失金的遗憾。这样的蜿蜒曲折注定艰难,但樊振东始终相信“只要坚定地执行,就会有成功的概率”。巴黎奥运会周期,樊振东因伤病和竞技状态的起伏而备受质疑,甚至有人唱衰他难扛巴黎奥运会男乒大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樊振东感受到的一半是绝对压力,另一半是绝对机遇。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的赛场上,樊振东顶着巨大压力独守全区,一路挺进决赛并拿下冠军,实现个人的大满贯,向世界证明了他担得起捍卫国乒荣誉的厚重使命。

  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不会一帆风顺,但人生的赛场上从来没有“败局已定”。假如没有苦行僧般的跋涉,没有一场场落后、扳平、再落后、再赶超的实战,何来从竞争非常激烈的乒坛中脱颖而出的樊振东,又何来他超级全满贯得主的闪光荣耀?多年来,中国乒乓球项目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于世界第一方阵,离不开运动员们超越逆境、永不言弃的坚毅品质。

  2024年11月,《2024胡润慈善榜》发布,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以13亿元捐赠额位列第二,累计捐赠超150亿。热心慈善、超级学霸、事业顺利……尽管外界将雷军视为“爽文男主”,但他自己明白,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的剧本,而是一连串的挑战与突破。

  1987年,雷军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一本《硅谷之火》点燃了他“创办一家世界级的公司”的梦想。1992年,从北京航天部某研究所辞职的雷军加盟金山,6年里,他从北京开发部经理晋升至CEO,也经历了企业从陷入困顿到重新崛起的过程。2000年,雷军投身互联网浪潮,创办卓越网主卖图书和音像制品。但彼时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长期资金市场低迷,融资十分艰难,他再次受挫,只能忍痛出售卓越网。2010年,雷军携手团队创立小米,凭借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小米仅用3年时间便登顶中国手机销量榜首。2021年,作为“后来者”的小米决定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造车3年来,雷军亲自带队,试驾超150辆车,整理了20多万字的试驾笔记,认真了解每辆车的优点,投资上百亿研发资金,推出了现象级汽车产品“小米SU7”。55岁的雷军视造车为“人生的最后一战”,但他从未放弃战斗,时时刻刻像少年一般飞驰,向前。

  脚踏实地的行动是实现理想的基石。竹尚能三年扎根而一朝破土,君又怎可不耐十年寒窗之苦?从超级学霸到普通程序员再到企业创始人,从手机到电动汽车,雷军在不同的赛道上辗转腾挪,他攀上过顶峰,也行走过低谷,却始终在创业道路上坚定前行。我辈青年对理想的追逐也当付诸厚积薄发、脚踏实地的行动,而非空谈、空想。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21日,中国球员郑钦文入围女子网球选手协会(WTA)年度最佳球员候选名单。2022年摘得最佳新人奖,2023年获评最快进步球员,短短三个赛季,郑钦文完成“三级跳”。

  2024年,郑钦文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跨越:年初澳网,她一路闯进决赛,最终收获亚军,刷新个人职业生涯大满贯最佳战绩;巴黎奥运会,她历经多轮鏖战,斩获中国网球史上首枚奥运会单打金牌;凭借出色的发挥,她第一次跻身WTA年终总决赛,成为继李娜之后第二位入围的中国单打球员……一系列优异表现让郑钦文的世界上的排名升至第五,创个人生涯新高。多年来,郑钦文追随着偶像李娜的步伐,将大满贯冠军作为自己的梦想,日复一日刻苦训练,走出了一幅属于自身个人的网球地图。

  巴黎一役,让更多人认识了郑钦文:6岁出于兴趣开始打网球,从小接受职业化、国际化训练,英语流利,在镜头前谈吐自如;晒得黝黑的皮肤、高挑的身材,赛场上的滑步、挥拍与救球,时尚杂志上的封面照片,刷新了人们对美的定义;面对质疑,她用金牌粉碎流言蜚语,稳戴“Queen Wen”的头衔……这位中国姑娘,让世界看到的不仅是冉冉升起的中国网球,更是开放自信的青春中国。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曾经的中国一穷二白,“奥运三问”关系着民族自信,背负着振兴希望。如今的中国大步跨越,一张张年轻的中国面孔令世界印象非常深刻:潘展乐打破世界纪录,自信中透着“霸气”;郑钦文连克劲敌,赢得“Queen Wen”昵称……在赛场内外绽放耀眼光芒的中国运动员们个性满满、蓬勃向上,变成全球感知中国、读懂中国的新窗口。

  2024年,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原著作者李娟再度走进大众视野。此前,李娟在文坛早已是传奇,荣获国内文学领域多项散文大奖,被誉为“野生的李娟,天生的作家”。

  李娟自幼口齿不清,到了5岁还不能流利说话。因此,她不爱与人交流,转而将阅读视作战胜孤独的避难所。高中辍学后,李娟和家人进入北疆深山牧场,跟着妈妈做裁缝、卖杂货。游牧生活枯燥且艰辛,家里的生意也不好,但她总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并将其诉诸笔端。当过流水线工人、超市推销员后,打工的艰辛让李娟想要改变生活,她开始向杂志社投稿,即使被拒绝也不停歇。凭着对文学阅读和写作的热爱,李娟渐渐走上专职文学写作的道路,每畅快写完一篇文章,她都要以读者的眼光评判、修改、思考——“我正是这样慢慢地写啊写啊,才成为此刻的自己”。没有受过系统写作训练的李娟,文字有种不受拘束又浑然天成的美,而颠沛的经历又让她的语言多了一层深刻。从成名作《九篇雪》开始,她的笔下就流露出一种混合着苍凉和豁达的幽默感。她不喜欢渲染生活中充斥的艰辛,总是写下那些让人快乐和感动的瞬间,其充满生命力与治愈力的文字,被誉为“吹向文坛的清新之风”。

  文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来源就是生活。作家李娟在高中辍学后,帮助母亲经营小卖部,干过推销员、裁缝,这些独特的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生活既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学生长的土壤。只有走进生活,才可以获得生活的真谛,从而真正认识生活,懂得生活,写出有生活质感、审美价值、思想分量、社会意义的好作品。

  2024年4月,96岁的俞鸿儒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神舟”系列飞船、“东风”系列导弹……这些耳熟能详的国之重器都出自同一个“摇篮”——风洞,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便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1956年,28岁的俞鸿儒考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跟随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1958年初,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激波管组组长。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为了省钱,俞鸿儒选择了极易发生爆炸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在从零起步研制激波风洞那几年,爆炸是俞鸿儒工作的日常,但他没有因危险而放弃,在钱学森、郭永怀等前辈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一次次试错、复盘,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从1958年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到2012年建成超大型激波风洞JF-12,俞鸿儒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开展提供了关键支撑。但在荣获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俞鸿儒却将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如今,年逾九旬的俞鸿儒科研热情依然不减,他用智慧与谦逊点亮了无数新星,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科学的高峰。

  科学成就的获得离不开钻研精神的支撑,建设科技强国也离不开科技工作人员薪火相传的精神、前赴后继的奋斗。不为名利所动毅然回国的钱学森,潜心研究风洞技术60余年的俞鸿儒,稻田里埋头钻研水稻“顽疾”的何祖华,矢志于地球物理研究的刘嘉麒……一代代科技工作人员怀揣着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逐梦科技强国,创造了奇迹,惊艳了世界。

  2024年10月30日,中国航天员王浩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踏上了她的首次太空之旅。1990年出生的王浩泽并非航天员科班出身,她的本科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生主攻的是等离子体爆震。2015年进入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后,她一直参与研发新型火箭发动机。在跨学科的学习中,王浩泽展现出不服输、肯钻研、善思考的品质,她频繁在车间和试验区奔波,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追根究底,力求彻底搞懂。

  2018年,看到国家选拔航天员的通知,“做梦都想去天上的空间站看一看”的王浩泽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面对选拔过程中严格的航天生理功能测试,没有飞行经验的她迎难而上,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成功入选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在航天员大队,王浩泽是公认的“拼命三娘”,她每天不仅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还要学习大量航天知识,掌握各种航天器操作技能,在一次次训练中锻造着飞天翅膀。2023年,王浩泽入选神舟十九号乘组。从造火箭到坐火箭,从托举飞天到自己飞天,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她代表着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人员为国出征,去探索太空的奥秘。

  人生不设限,才有无限可能。尽管人们大多数时候都崇尚“坚持”,歌颂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但勇于探索、大胆突破,亦能成就精彩的人生。从火箭发动机设计员到航天员,从在办公的地方设计系统参数到乘坐火箭飞向太空,王浩泽以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身份出征太空。面向未来,只有勇敢突破自我,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我们才可以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精彩人生。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韩国作家韩江。这位早已问鼎韩国各大文学奖项的“70后”,成为韩国乃至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

  很长一段时间里,韩江的写作都聚焦于女性和边缘人的生活。从《植物妻子》到《素食者》,她以近乎洁癖的本能细致打磨着话语,用隐喻劈入故事肌理,哪怕写人性至暗,也能凿出透着些许光亮的甬道。她是忠于自身真实生命体验的女性书写者,但她的作品并没有止步于书写女性本身,而是在探讨更普遍的人类处境。后来,韩江将目光转向韩国现代史的黑暗和伤痛,在《少年来了》《白》《不做告别》等多部作品中,她直视战争的残酷与战争背后人性的复杂,思考面对战争造成的持久不能抹平的伤痕,人类还能做什么。

  “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韩江用写作向人类和人生提问并求解,她富有同情心地探索真相,并且将其与精练、诗意的语言进行独创性的融合。正因如此,她的作品几乎打破了“畅销可读性”与“获奖艺术性”难兼容的诅咒,甚至被认为是近年来诺奖作品里尤其“流畅好读”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家的使命是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诺奖得主韩江的文学作品不仅聚焦社会议题,更将温柔的关注投向个体生命,用充满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创伤,记录人类的脆弱。她的作品以文字为刀刃,去剖解、记录曾经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具有直击心灵的力量,历经岁月仍能被读者铭记。

  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于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11月24日上午,李政道骨灰归葬苏州吴中太湖之畔,一代物理学巨擘叶落归根。李政道是世所罕见的物理学天才:23岁获博士学位,29岁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31岁和杨振宁一起凭借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创造了华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纪录……此后,他持续深耕多领域课题研究,直至86岁退休前仍在发表研究论文。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从支持高能加速器建设到促成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从多次回国讲学到推动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等,他的作用无人可以替代。目睹了当时祖国人才断档的状况,他为中国留学生写了300多封推荐信并亲自寄出。那些留学生到了美国,他耐心接待,帮助并勉励他们完成学业。从1979年到1989年,他发起并参与实施“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为一代中国物理科学家开拓出一条学术大道,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迅速缩小了中国与国外研究水平的差距。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辈价值,与国同辉。李政道心怀家国,哪怕少年时代远走他乡,青年时代早早成了世界名人,他仍将一生热忱投入对祖国下一代科学家的培养中。反观,出卖国家机密和国家情报的间谍,丧失了原则,逾越了底线,最终只会声名狼藉。由此可见,青年在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时,应当将个人追求铭刻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病逝,享年79岁。回看宗庆后的人生轨迹,他的每一步几乎都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1945年出生,1978年当工人,1989年创办娃哈哈,1991年收购杭州罐头食品厂,2010年位居胡润百富榜内地榜首……这些时间点分别和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等历史大事件高度重叠。正如宗庆后所说:“我是一个普通人,从底层崛起的凡人。幸运的是,我生于一个大时代。”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用14万元借款,靠代销汽水、棒冰起家。随后,他创立娃哈哈,并一步步将其打造为餐饮帝国。在娃哈哈,宗庆后是“最勤奋的人”,他年均出差200天,深入市场一线了解销售动态。不跑市场时,他每天早上7点便到办公室,开启一天长达16个小时的工作,全年无休,从始至终保持着“奔跑”的姿态。即便三度成为中国首富,宗庆后依旧过着俭朴的生活,穿着一双黑布鞋,高铁只坐二等座、飞机只坐经济舱、一年开销不到5万元……低调、实干、质朴、谦逊,被称为“布鞋首富”的他,身上有着改革开放后老一辈浙商的鲜明特质。

  时代改变着我们成长的土壤,不仅赋予我们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骑三轮车创业到三次成为中国首富,宗庆后白手起家铸就娃哈哈帝国;从代理起步到自主研发,任正非引领华为成为全世界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头羊。他们的一生充满了浓郁的时代色彩,也彰显了那一代企业家敢闯敢创的时代缩影,激励着我们将有为的青春奉献给可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