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向新向绿 共创共赢

  3月26~28日,由中国氢能联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简称“CIHC2025国际氢能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大会以“向新向绿 共创共赢”为主题,聚焦行业前沿,搭建全球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对话和合作的平台,助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大会同时启动了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发布了《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氢能领域关键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及我国首个氢能领域垂直大模型——氢界专利大模型。本版集纳展示大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文字整理 本报记者 马 玲图片提供 卢常佳 刘 强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和消费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目前,在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各环节均呈现积极发展形态趋势。但氢能应用经济性不足、技术创新存在短板、部分基础制度待健全等矛盾和制约依然存在。当前我国氢气生产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氢能产业仍处于示范阶段,减碳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海洋氢能将是全球氢能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深远海风电大规模开发的破局点。

  2024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世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难以减排领域”的脱碳价值日益凸显,在促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消纳、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氢能战略,主要经济体规划的2030年可再生氢规模已超过5000万吨,氢能应用正从交通领域拓展至绿色航运、工业减碳等领域,变成全球主要经济体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

  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和消费国,我国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2024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世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我国将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能源重点培育。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了氢能和氢能产业的战略定位,以及建立氢能供应体系、开展应用推广等目标,全面展示了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了氢能能源主体地位,氢能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氢界》公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在制氢端,可再生氢持续发展,制氢项目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24年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项目89个,比2023年增加30个。在用氢端,加氢站与发电项目齐飞,带动氢能产业快速地发展。截至去年底,共建成加氢站540座,相比2023年增加66座;建成运营的燃料电池热电联产与发电项目共111个,比2023年增加18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指出,我国已搭建了一批氢能产业相关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了氢能全产业链、技术链,并积极开展关键研发技术攻关。根据产业环节特点,形成了氢能制取与转存技术、氢能存储与输配技术及氢能原料与动力技术三大技术板块。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目前,我国在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各环节均呈现积极发展形态趋势。新疆库车、宁夏宁东一批规模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贯通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生产-储运-利用全流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氢能应用经济性不足、技术创新存在短板、部分基础制度待健全等矛盾和制约依然存在。

  “我国氢能产业已处于攻坚拔寨、抢滩登陆的关键时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建议,构建电力交易体制互补,着力构建氢能大基地、超大型管网,成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工作专班,统筹规划跨区域的大氢能体系,与产业工业应用协同耦合,热情参加国际绿氢绿氨的市场开发建设和应用管理。

  彭苏萍建议,持续加大氢能基础、前沿技术和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力度;加快推广建设氢能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强氢能产业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强化氢能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提升我国氢能技术、产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绿氢与煤化工的深度耦合,不仅可大幅度降低煤化工的碳排放强度,而且能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氢能规模化应用提供新场景,推动煤化工行业绿色升级

  彭苏萍指出,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约3500万吨,其中煤制氢占比达60%,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各占20%,电解水制氢占比极低;合成氨、甲醇及炼化煤化领域消费占氢气总消费的85%,与氢气有关的碳排放总量达5.2亿吨,合成氨和甲醇生产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总体而言,我国氢气生产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氢能的减碳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氢能产业仍处于初步阶段,主要在工业和交通部门开展示范。

  干勇认为,氢能在化工领域的耦合应用已成趋势。我国煤化工产业以煤气化制甲醇为主,若引入绿氢替代部分碳源,可直接与煤气化产物反应生成甲醇,同时电解水副产的氧气可为煤化工提供热冷联供支持,形成低碳循环体系。我国西部地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规模大,绿氢制备与煤化工耦合具备天然优势,将绿氢、绿氧固碳技术与煤化工、石油化学工业耦合,可构建最低能耗和完全绿色化的新型化工体系。

  彭苏萍表示,在化石能源制氢方面,总体技术成熟度较高,煤制氢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跑水平,天然气裂解制氢技术处于跟跑阶段,生物质制氢技术达到工业示范水平,处于并跑阶段。在氢气衍生物转存技术方面,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进入攻关冲刺阶段,预计5~10年实现规模化推广。

  绿氢与煤化工深度耦合,已在合成氨、甲醇生产等场景显现经济性。专家强调,化工行业是当前最主要的产氢用氢领域,通过绿氢与煤化工的深度耦合,不仅可大幅度降低煤化工的碳排放强度,而且能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氢能规模化应用提供新场景,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升级。氢能与煤化工耦合发展需政策、技术、产业协同发力,未来需要加强央企资源与中小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整合,以场景化验证推动技术迭代,加速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

  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闫国春表示,作为国内最大的一次能源供应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已将氢能作为拟培育主业重点孵化,依托“中国氢能联盟+国家级创新平台+启航企业”创新生态和“煤电化运”一体化核心优势,着力构建绿色氢能产业链和氢能创新服务链,打造“国能氢能”品牌。

  海洋氢能是关乎能源革命和海洋强国建设相互交融的战略性命题,是全球氢能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深远海风电大规模开发破局点

  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总经理刘玮指出,海洋氢能的三大场景是近岸“半海半陆式”海风陆制助力工业脱碳、远海“全海式”海上氢氨醇综合能源枢纽、“零碳岛屿”海洋氢能一体化供能解决方案。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对路径的思考,海洋氢能有望实现海上能源枢纽愿景,建议从技术、装备、法规和产业政策维度推动海洋氢能发展,打造海洋氢基能源网络,推动全球海洋氢能法律框架和国际公约建立。

  刘玮分享了国家能源集团海洋氢能“三步走”战略,即一期已建成围绕山东烟台海上漂浮式光伏固定式平台制氢/氨/醇项目,以海上电氢醇试验打通全技术链条,打造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及海上新能源制氢及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二期到2027年,在江苏盐城建设海上风光同场半潜式兆瓦级制氢百吨制醇项目,打造海上综合能源平台、海上标杆工程,以及海上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平台关键技术及兆瓦级长时间应用示范;三期到2030年,规划南海深远洋海上风电浮式千吨级制绿色氢基燃料项目,实现绿色燃料批量化生产,贯通海洋氢能商业化,打造深远海海洋能源岛,步入海洋氢能商业化。

  主题汇报聚焦海上制氢技术全链条突破,展示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中集集电推出耐腐蚀碱性电解槽技术,上海交通大学提出PEM电解槽海上规模化方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研发的兆瓦级直接电解海水装置突破传统淡水电解限制,清华大学分布式工业级制氢装备的成功应用验证了模块化技术在真实海洋场景的可靠性,金风科技提出风电制氢与储能协同调度模型实现能源高效消纳,中国船级社发布的《海洋制氢平台设计指南》为全球首个针对海上制氢设施的设计规范,填补了行业空白,中广核新能源打造“氢能+风电”融合标杆,申能集团提出“海上风电浮式平台制氢”工程示范计划。

  海洋氢能是关乎能源革命和海洋强国建设相互交融的战略性命题,是全球氢能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深远海风电大规模开发破局点,通过将风光资源就地转化为绿氢及氢基燃料,不但可以破解深远海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难题,价值链向氢基绿色燃料延伸,而且将有力支撑全球绿色航运走廊建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氢基燃料国际贸易的战略性抓手,推动国际氢能贸易开展,助力海洋氢能实现零碳化商业应用。随着行业展望的落地、示范项目的推进及产业链的深层次地融合,“向海图强”的科技攻坚战已经打响,氢向深海征程将正式开启。

  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协等单位指导和国家能源集团支持下,中国氢能联盟于2022年策划启动了首届氢能专精特新大赛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大赛深入发掘和培养氢能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与氢能产业核心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氢能技术、产业、应用及金融的多层次深层次地融合,激发“以赛引企、以赛引才、以赛引资、以赛兴产”的氢能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以市场为导向,政策赋能,联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和陕西省共同举办,助力地方氢能生态建设,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全球化发展。大赛设立“专精特新企业技术路演赛、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赛、氢能场景仿真技术应用赛、电解槽长周期测试挑战赛”等四个赛项。“路演赛”主要面向氢能全产业链成熟企业、高成长性团队;“科技成果赛”主要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初创企业,征集氢能全领域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及创新解决方案;“氢能场景仿真技术应用赛”筛选具备全尺度仿真技术能力的优质人才,助推数智化氢能全链条技术突破;“电解槽长周期测试挑战赛”面向碱性电解槽与PEM电解槽两类产品,开展长周期测试,验证电解槽寿命及可靠性,遴选水电解制氢系统领域的“领跑者”。

  《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是国内系统权威的氢能技术发展路线研究报告,立足当前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着眼氢能产业未来,提出可行性发展思路和发展建议。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处于导入阶段,氢能产业链、技术链长,在学科建设、技术攻关和产业示范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相较国际前沿任旧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创新导向性有待加强。为切实立足我国氢能产业及能源战略发展需要,紧密契合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指导下,由中国氢能联盟组织汇集行业200余名专家的智慧共同编制而成。路线图从氢能产业的需求与减排潜力、中国氢能技术现状、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等角度全面审视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状况,并据此提出了科学高效的发展建议。

  《氢能领域关键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金属学会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诞生于“中国科协学科发展引领工程”重大专项框架下,深度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强化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历时18个月的编撰过程中,中国金属学会在清华大学、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等近20家大学、科研院所、公司参与支持下,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的产业需求为导向,系统梳理氢能产业链中燃料电池及关键环节的材料技术瓶颈,并整合国内外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专著聚焦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电极材料等核心材料的技术突破,提出“材料-工艺-装备”协同创新模式,结合先进制造技术与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的融合实践,为氢能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科学支撑。此外,书中还剖析了欧美、日韩等的技术路线差异,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氢能材料技术迭代策略,强调通过多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加速关键材料国产化替代进程。

  作为氢界大模型的子模型,氢界专利大模型是由中国氢能联盟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共同建设,充分依托氢界行业数据基础,以提高专利数据挖掘和价值应用效果为目标,打造产业分析、技术升级、趋势研判的智能辅助分析工具。

  氢界专利大模型采用“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依托高质量数据集,着力构建氢能专利模型库和服务端口,打造功能健全、场景丰富的氢能领域垂直大模型。在数据基础方面,模型拥有中国专利信息中心权威氢能专利数据,涵盖氢能4个技术领域18个技术亚类58个技术子类近34万条精标专利数据,覆盖90%以上的核心技术领域,同时有氢能项目数据、标准数据、企业数据、业务数据等作为补充,保证模型训练语料充足;在数据功能方面,模型具备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标注、数据融合等能力,为大模型训练推理提供数据加工能力;在模型训练方面,模型层具备训练调优、价值对齐、模型蒸馏、模型压缩等功能,高效支撑模型调优和快速推理;在应用场景方面,氢界专利大模型聚焦专利领域,具备专利深度挖掘、专利导航预警、专利运营支持、专利集群构建等功能,为氢能产业提供专利数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