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EN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智慧能源的追求者和倡导者
Dedication to Smart Energy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蹄疾步稳 “电动贵州”走向纵深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石琳婕) “加快建设‘电动贵州’,建成贵阳弗迪电池二期项目、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贵州基地,新能源电池产能达38GWh;新车型产销两旺,长江电动重卡实现本地化生产,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0万辆……”

  这是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贵州因地制宜构建“电动贵州”产业生态圈的小切片,也是贵州抢占新能源汽车新高地的生动缩影。

  业界一个普遍观点认为,汽车产业的未来,“上半场”是轻量化与新材料,“下半场”则是材料、电池与新能源汽车整车的全产业链发展。那风口之下,贵州如何竞速?

  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配套”,构建“链主+链条”产业体系,优化“动力+储能”电池双赛道布局和全链条循环发展,延链建设“电动贵州”,贵州已形成“矿石—材料—电池—整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

  “上半场”里,贵州磷、煤、氟等产业深度耦合,有色、化工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30%;汇成新材料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池用硫酸锰、电池用四氧化三锰、球形锰酸锂等原料制造商;

  “下半场”里,贵州将继续支持宁德时代、中伟、裕能、比亚迪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贵州项目加快释放产能、扩量增产,推动吉利贵阳基地、奇瑞(贵州)产业基地扩大整车生产规模,布局发展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量,使其突破至25万辆,推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0%以上。

  从零起步,持续下探,“电动贵州”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进展。记者调查发现,“用”“群”“全”三个关键词透视出贵州新能源汽车蹄疾步稳,“电动贵州”走向纵深的密码。

  “在贵州投资生产制造基地,离不开贵州的政策引领和资源、产业链优势。”2023年10月27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贵安新区出席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投产仪式时说。

  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占据资源禀赋优势,拥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生产涉及的磷、锰、铝等8种矿产资源。其中,全省磷矿保有资源储量49.11亿吨,排名全国第三位,锰矿保有资源储量8.24亿吨,排全国第一位,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11.65亿吨,排全国第三位。

  截至目前,贵州省内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占全球市场26%,稳居全球第一,高纯硫酸锰、电池用代汞缓蚀剂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80%以上;贵州磷化集团湿法净化磷酸产能和无水氟化氢提取能力居全球第一位,这些为贵州省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202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支持贵州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基于此,贵州编制了《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贵州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实施建议》,要将贵州省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结合贵州省资源分布特点,按照“一核两区”总体规划布局,坚持“三元”和“磷系”两条路线并重,加快培育以三元正极材料及原辅料、磷系电池材料、电解液及原辅料为代表的电池材料及原辅料产业集聚区,重点补齐锂盐、隔膜等材料短板,着力突破“煤焦油-针状焦-负极材料”产业路径,加快布局钠离子电池及原辅料。

  在“一核两区”发展格局的大环境加持下,贵州举全省之力,陆续引进了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成为贵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怎么样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如何满足日益多元的企业诉求?

  贵州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成功签约,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宏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贵安新区新能源储能PACK生产及充电桩制造项目成功签约、中科华联(贵安蓝科途)高性能锂电池隔膜及在线涂覆一体化项目落户贵安;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贵州黔南高新区投资建设企业首个大型独立的前驱体项目;

  中伟股份、振华新材、安达科技为代表的贵州本土公司发展壮大,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在贵州布局形成良好协同互补效应,上、中、下游形成耦合之势。

  一个个“新”产业接踵而至,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贵州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深入推动“电动贵州”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电子科技类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3%,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2%,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6.0%,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0倍。

  眼下,磷化集团一体化项目、比亚迪电池贵阳基地、宁德时代贵安基地、奇瑞及吉利汽车等上下游紧密衔接,“电动贵州”的实物支撑、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与此同时,以吉利银河E5为代表的乘用车、以“贵州牌”为代表的商用车加快发展,产品谱系逐步丰富,为广大新老用户提供多元化选择。

  不难看出,在贵州的“造车版图”中,分工合作的格局已然加速形成,贯通了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整车等关键环节,产业链的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基本建立。

  以全产业链条锻造全领域优势。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本、效率、发展模式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每一个环节实现优势集成,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攀升。

  从“身在闹市无人问”到“一朝成名天下知”,这背后是产品的日益丰富、使用环境的持续改善。贵州坚持打通市场端带动生产端,去年以来,先后举办全省新能源货车产销对接会、能源领域电动重卡推进会,支持整车企业赴各市(州)举办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对接会,鼓励公务用车、公共领域、个人用户等选购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时,贵州支持煤矿、非煤矿山、燃煤电厂等领域推广应用电动重卡,2024年前10个月全省新增电动重卡617辆,助力激发绿色新动能。

  站在全产业链基础上,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加速融合,加大力度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将实现新的跃升,给“电动贵州”也带来了无限可能!